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苑晓晨,男,1981年8月出生,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科普作家。 2011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08年硕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 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微循环信息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临床研究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青年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通过“取宏观之象,比微观之类”的研究思路,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微循环”经纬理论。重点以微循环为切入点,以科学问题和临床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中医药有效经验和理论为启发,从事重大慢性疾病(如老年痴呆、高血压,脊髓损伤和肿瘤等)的微循环发病机制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探索。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疾病-组织-细胞-分子-药物的关联机制,寻找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承担和参与课题11项,发表多篇文章。
团队简介
Team Profile
现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助理研究员1名,实验技术人员2名。 本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邮电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团队有较为深入的合作。
硕士研究生 1 名,博士研究生 0 名
# | 项目名称 | 起止日期 | 金额 | 项目类型 | 本人角色 |
---|---|---|---|---|---|
1 | 通阳利湿法对慢性马尾神经损伤的影响机制研究 | 2023-06 —— 2025-12 | 10万元 | 主持企业/行业委托重大项目 | 主持人 |
2 | 作用与马尾神经支配区域的外治法对马尾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4-10 —— 2026-12 | 7万元 | 主持企业/行业委托重大项目 | 主持人 |
3 | 不同治疗方式对颈胸髓和颈胸神经根慢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2025-01 —— 2027-01 | 7万元 | 主持企业/行业委托重大项目 | 主持人 |
4 | 补气活血法抑制微血管损伤的机制研究 | 2023-08 —— 2025-12 | 9.8万元 | 主持企业/行业委托重大项目 | 主持人 |
#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 | 发表年份 | 论文署名 |
---|---|---|---|---|
1 | Salvianolic Acid Alleviate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by Inhibiting Apoptosis in Pericytes via P53 and the RasRafMEKERK Pathway |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 2020-04 | 通讯作者 |
2 | Pericyt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Brain Diseases | Aging and disease | 2025-04 | 通讯作者 |
3 |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lncRNAs in hypertension-induced pericytes | Scandinavian cardiovascular journal | 2021-04 | 通讯作者 |
4 | Differential miRNA expression analysi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brain microvascular pericytes in 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 | BIOTECHNOLOGY LETTERS | 2020-03 | 通讯作者 |
# | 获奖证书编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日期 | 颁奖单位 | 本单位是否为第一完成单位 | 完成单位排名 | 本人排序 | 备注 |
---|---|---|---|---|---|---|---|---|---|---|---|
1 | 2019JB3089-R2 | 通阳利湿法在颈腰痹病急性期中的综合运用及机制探讨 | 省部级 | 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 | 三等奖 | 2020-04-23 | 河北省科技厅 | 否 | 2 | 2 |
# | 成果类型 | 项目/专利/新品种名称 |
---|---|---|
1 | 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 | 通阳利湿法在颈腰痹病急性期中的综合运用及机制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