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徐成丽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曾参加中国第22和24次南极考察,自2001年至今20多年,完成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个考察站共37个队列的系统研究,形成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和环境学等交叉特色学科,培养了一支南极医学研究队伍。2010年与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建了“极地医学联合实验室 ”,担任常务副主任,2006-至今(2025年)担任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SCAR)人类生物和医学专家小组唯一中国代表,每年在国际南极局理事会医学工作组报告中国南极考察医学研究和保障进展。也是我国2009年在“无人挑战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昆仑站的唯一医学论证专家,2017年聘为“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和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项目评审专家。 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地专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领域项目、军队后勤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协同创新平台项目、国家南极考察训练基地项目等30项;2024年10月新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深地生命体观测与适应性规律研究,承担课题4。 获得2017年由人社部和国家海洋局评选出南极考察30年以来59名“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之一,获得2016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第三届科技奖励大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徐成丽团队通过从现象-规律-机制的20多年南极医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为考察队员的选拔、适应、防护、站务管理和有关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数据和建议。 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下: 1. 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 2018年以牵头人和第一完成人,与5家单位共同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极地考察队员岗前体格检查要求》(HY/T236-2018),是目前国内极地医学唯一的国家级标准,标准审查专家组评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标准针对极地不同考察站和区域的恶劣环境因子,对派往的考察队员进行分层岗前体检,筛选出度夏考察队员、越冬考察队员和内陆冰盖考察队员。本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筛选出身体健康的极地考察队员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队员在极地发生潜在疾病的健康风险。 2. 建立了医学选拔南极昆仑站冰盖考察队员系统,服务南极考察: 2007-2023年,带领科研团队,每年在西藏高原开展冰盖高原考察预选队员生理心理动态检测,筛查出低氧易感的预选队员,建立了一整套低氧易感人群医学筛查系统,为选拔出合格的冰盖考察队员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3. 已发表系列科研成果,在南极考察医学防治和站务管理中应用: 最近20年来中国南极医学研究主要为徐成丽牵头带领科研团队开展。自2001-2025年对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共37支南极考察队列的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心血管功能、肺功能、昼夜节律和睡眠、情绪等均有明显变化,并深入研究其变化机制。 2015年徐成丽以第一作者加通讯作者,在神经科学顶刊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论文,为揭示人类表型变化与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发现在南极冰穹A考察队员的焦虑、抑郁、愤怒和疲劳与睾酮水平呈很强的线性正相关;鉴定了与情绪状态紊乱密切相关的70个差异基因,其中28个是新发现的与情绪状态紊乱相关的基因。该文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熊猫(PANDA)”的重要医学成果。 2025年徐成丽团队又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了从表型到分子机制研究的论文,解析了在南极极昼极夜特殊光照环境下越冬队员出现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的分子机制,找出了3条调控人体昼夜节律的潜在途径和3条调控睡眠紊乱的潜在途径,进一步的LASSO回归分析发现Shisa家族成员8(SHISA8)这个基因可能在睡眠紊乱中发挥关键作用,为睡眠调控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 系列研究还发现了中山站越冬队员表现出典型的甲状腺激素变化与一系列负性情绪相伴的“南极T3综合征”,中山站在地理和人际交往更隔绝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对中山站越冬队员连续17个月的昼夜节律、睡眠及心理研究发现,每年中山站各有2个月的极夜和极昼期,会导致队员褪黑素昼夜节律失准,睡眠紊乱,季节性情感障碍亚综合症发病增加,越冬期负性情绪增加,团队成员间交流减少。提出蓝光治疗,优化队员作息时间和考察站照明系统等防治措施。 采用睡眠检测“金标准”的多导睡眠仪(PSG)和心理量表对第31次昆仑站考察队研究发现,南极冰盖高原低氧复合寒冷对考察队员睡眠、情绪有显著影响,深睡眠减少,负性情绪增加。 膳食调查发现了越冬队员高蛋白质、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多油、高盐,缺钙和维生素的膳食结构模式,向站务管理提出科学的膳食搭配。 4. 极端环境特种医学人才培养: 研究考察队员在南极极端环境下生理心理适应的表型变化,由此提出科学问题,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这些科学问题也是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
团队简介
Team Profile
徐成丽课题组目前有助理研究员1名(刘诗颖,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八年制专业),直博生3名,硕士生1名。
硕士研究生 1 名,博士研究生 3 名
# | 项目名称 | 起止日期 | 金额 | 项目类型 | 本人角色 |
---|---|---|---|---|---|
1 | 深地生命观测与适应性规律研究,子课题4:深地微生物与集体的交互作用及共生机制 | 2024-11 —— 2028-10 | 754万元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2 | 南极冰盖高原考察队员菌群-肠-脑轴代谢物对睡眠和情绪的调控 | 2023-01 —— 2026-12 | 52万元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3 | 高纬度地区极寒环境下作业人员生存保障防护机理研究 | 2024-04 —— 2025-12 | 84.91万元 | 主持企业/行业委托重大项目 | 主持人 |
4 | 极地、深海、临近空间和太空等极端环境机体生理适应机制及医学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 2018-01 —— 2025-12 | 105万元 | 参与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参与者(本项目延期至2025年结题验收和拨付尾款) |
#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 | 发表年份 | 论文署名 |
---|---|---|---|---|
1 | An integrated multi-omics analysis identifies novel regulators of circadian rhythm and sleep disruptions under unique light environment in Antarctica. | Molecular Psychiatry | 2025-06 | 通讯作者 |
2 | Hypoxia impairs male reproductive functions via inducing rat Leydig cell ferroptosis under simulated environment at altitude of 5000 m. | Life Sciences | 2024-11 | 通讯作者 |
3 | Vagal predominance correlates with mood state changes of winter-over expeditioners during prolonged Antarctic residence. | PLoS One. | 2024-07 | 通讯作者 |
4 | Association of attenuated leptin signaling pathways with impaired cardiac function under prolonged high-altitude hypoxia. | Scientific reports | 2024-05 | 通讯作者 |
5 |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gut microbiota-metabolites-neuroendocrine changes in male rats acute exposure to simulated altitude of 5500 m. | Scientific reports | 2023-06 | 通讯作者 |
# | 获奖证书编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日期 | 颁奖单位 | 本单位是否为第一完成单位 | 完成单位排名 | 本人排序 | 备注 |
---|---|---|---|---|---|---|---|---|---|---|---|
1 | 无 | 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 | 省部级 | 其他省部级奖励 | 其他 | 2017-01-0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海洋局 | 是 | 1 | 1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