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
Personal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个人简介
Personal Profile
曾小峰教授 197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13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第9、10届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EUST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的简称)中国中心负责人,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和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负责人。在国际上担任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2019-2022)、第18届APLAR大会主席,第10届欧洲狼疮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第10及11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华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内科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的副主编、我国首个英文杂志“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的主编。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200余篇并参与了《内科学》八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华内科学》、《现代急诊医学》、《临床风湿病学》、《风湿病学》等专著的编写。主译《哈里森风湿病学》。完成多项国家级及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负责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术”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白藜芦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CD146在系统性硬化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负责人。2017年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队列及预后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课题“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 2020 年全球顶尖 10 万名科学家、风湿科 2020 年发表的 SCI 论文大数据分析“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中国际排名位居第 6 名(中国大陆排名第一),全国风湿免疫病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第 4 位,在 2012-2021 年间发表论文数排名第一。
团队简介
Team Profile
曾小峰教授 197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1984年7月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现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科主任、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皮肤及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为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13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第9、10届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EUSTA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的简称)中国中心负责人,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hinese SL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CSTAR)和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负责人。在国际上担任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副主席(2019-2022)、第18届APLAR大会主席,第10届欧洲狼疮大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和第10及11届国际自身免疫病大会顾问委员会委员。是《中华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内科学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等杂志的副主编、我国首个英文杂志“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的主编。目前已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200余篇并参与了《内科学》八年制全国统编教材、《内科学(英文版)》全国统编教材、《中华内科学》、《现代急诊医学》、《临床风湿病学》、《风湿病学》等专著的编写。主译《哈里森风湿病学》。完成多项国家级及部级以上科研课题,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断、综合治疗的研究”负责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课题“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技术”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白藜芦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CD146在系统性硬化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负责人。2017年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队列及预后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课题“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及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入选 2020 年全球顶尖 10 万名科学家、风湿科 2020 年发表的 SCI 论文大数据分析“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中国际排名位居第 6 名(中国大陆排名第一),全国风湿免疫病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第 4 位,在 2012-2021 年间发表论文数排名第一。
硕士研究生 0 名,博士研究生 8 名
# | 项目名称 | 起止日期 | 金额 | 项目类型 | 本人角色 |
---|---|---|---|---|---|
1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动脉高压3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 2020-03-01 —— 2024-03-29 | 115.0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者 |
2 | CD146在系统性硬化症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16-01-01 —— 2019-12-12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
3 | 中国常见风湿免疫病临床队列及预后研究 | 2017-07-01 —— 2020-12-01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
4 | 国家风湿病临床信息和生物样本共享平台的优化及数据挖掘 | 2017-07-01 —— 2020-12-01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
5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肺动脉高压3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 2020-03-01 —— 2024-03-01 | 主持在研的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 | 主持人 |
# | 论文题目 | 期刊名称 | 发表年份 | 论文署名 |
---|---|---|---|---|
1 | High TLR7 Expression Drives the Expansion of CD19(+)CD24(hi)CD38(hi) Transitional B Cells and Autoantibody Production in SLE Patients |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 2022-06-16 | 曾小峰 |
2 | Predictive Value of Pulmonary Arterial Compliance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HYPERTENSION | 2022-06-16 | 曾小峰 |
3 | Anti-Endothelin Receptor Type A Autoantibodie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Associat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2022-06-16 | 曾小峰 |
4 | Predicting the Risk of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Chines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Treatment and Research Group Cohort Study |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 2022-06-16 | 曾小峰 |
5 | Chinese Regist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REDIT): II.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ajor comorbidit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 2022-06-16 | 曾小峰 |
# | 获奖证书编号 | 奖项名称 | 获奖级别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日期 | 颁奖单位 | 本单位是否为第一完成单位 | 完成单位排名 | 本人排序 | 备注 |
---|---|---|---|---|---|---|---|---|---|---|---|
1 | 200902020P004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究 | 国家级 | 其他省部级奖励 | 二等奖 | 2009-06-01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是 | 1 | 4 | |
2 | 200503024P0802 |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 省部级 | 其他省部级奖励 | 三等奖 | 2005-06-01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是 | 1 | 2 | |
3 | 2013-213 | 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 | 省部级 | 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 | 一等奖 | 2014-06-02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是 | 1 | 6 | |
4 | 2009-257 | 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学研 究 | 国家级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0-06-01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是 | 1 | 3 | |
5 | 2013 医-3-013-06 | 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 | 省部级 | 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 | 三等奖 | 2013-06-01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 | 是 | 1 | 6 |
# | 成果类型 | 项目/专利/新品种名称 |
---|---|---|
1 |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 白藜芦醇在制备用于预防和/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组合物中的用途 |
2 |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 CD146作为分子标记物在诊断、分期、预后神经精神狼疮中的用途 |
3 | 作为主创人员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和新品种 | 一种用于检测膜突蛋白抗体的试剂盒 |
4 | 出版高水平专著 | 哈里森 风湿病学 |
5 | 出版高水平专著 | 中国风湿病图谱-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册 |